HIGHT2025 心语随笔 2,465 次浏览 没有评论

踏着夕阳的余晖,她拎着一只鸡两条鱼兴冲冲地走来了,差点与我撞了个正着。

看起来,她心情很不错。

我匆匆与她擦肩而过,心里有事,没有打招呼。但听她与别人打招呼的声音,好像是到她父母家里吃饭。

何来之雅兴?

这几天整个市场疲软,生意清淡,几乎入不敷出,人们都叹息生意不好做。常见她愁容满面地在铺子门口闲坐着。

眼下不知为何事,出手如此阔绰。而且来路又非回家之路。这可与她那精打细算的形象很不相称啊!

她父母并非显赫之辈,而是入城打工之流。如今人老珠黄,体力活干不动,就在城北一家院里守大门。这里不是深宅大院,不是闹市去处,有的只是清冷和孤单。两位老人一年四季吃住在此,从不回家。尽管在城里,但不仔细打探,七歪八拐的深巷,会让你觉着坠入了迷宫一样。因之,这里鲜有人光顾,更别说亲朋好友了。他们有儿有女,在城里都有房子,到谁家坐坐,都会倍受欢迎。然而,老两口偏偏生在福中不知福,因为子女们没有稳定工作,靠打工挣钱,并非容易,因此抱着绝对不给子女们添加任何麻烦的思想,继续打工生活。他俩只想,有生之年还能干的时候,就多干一点,反正家里也不过是一日三餐而已。

她是二女儿,这里唯一的常客。虽然间隔时间长,但每过一段时间,她就准备一些食物,带着子女前往父母那里做一顿在他们眼里丰盛的晚餐。

她喜欢吃手抓羊肉,更喜欢吃羊肉串。还在姑娘时,每当夜市来临,她总是到烤羊肉摊逛逛,在那里烤几串羊肉串,悠闲自在地吃着。婚后,由于家庭条件所限,再也不能信马由缰。眼下刚买新房,手头十分紧张,更加上欠账,让自尊心很强的她,愁上加愁,彻夜难眠。羊肉串早已成了非分之想。

她曾有个梦想,那就是在城里买一套楼房,能够和城市人一样过上城里的生活。梦想虽然很美好,可是在未房改以前,简直是空想。

上世纪七十年代,改革创新的春风回荡在祖国大地上,摧枯拉朽般摧毁着一切守旧思想,先知先觉者们信服了发展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。她更是按捺不住激动的心,从农田来到城市,投师学艺。勤奋的她很快学了缝纫技术,东借西凑,硬是开起了一个小小的缝纫店。

缝纫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艰难地运行着。由于初来乍到,没有知名度,最初的一段时间里,光顾者非常少。顾客基本上都有自己信任的缝纫师傅,他们绝不会把自己的钱花到陌生的缝纫店里。一天天的零记录,使她焦头烂额,几乎坚持不住了。她真害怕被市场挤出,无功而返。

就在百无聊赖的时刻,她想起了师傅。她把境况给师傅说了后,师傅语重心长地劝她不要灰心,坚持到底,一定要渡过创业的艰难时期。

从师傅那里回来后,她将信将疑地等候着顾客。她要看看第一位给她带来幸运的人到底是谁。

第一位顾客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,拿着一件破棉衣让她补一下。望着老奶奶的破棉衣,她心里很不是滋味,自己辛苦学来的技术就配这么点小活,真是大材小用了。但这样的念头一闪而过,她忽闪着一双美丽的大眼睛,让老妇人坐到凳子上,一边麻利地将破棉衣在缝衣板上摊开,一边与老妇人攀谈起来。

不一会功夫,一件已经补缀一新的棉衣,放在老妇人的手上。老妇人左看右看,脸上乐开了花。她没想到,这个如花似玉的姑娘,不但手艺好,心眼也好。唠了一会家常,竟然让她心里舒服得比吃了蜜还快乐。

二次,三次……老妇人好像有说不尽的话语似的,不断光顾。每次来,都与她聊上一会,然后兴致勃勃地去了。与此同时,她的口碑慢慢地传开了,店里开始有顾客光顾,生意也开始有眉目了。

从此,她觉得眼前的路愈来愈宽阔,正是大干快上的好时光。

不久,她贷款买了一套小房子,家里人全部接来了。五口人之家虽然有点拥挤,但像一只顺风船,在她的引领下,其乐融融,必将行稳致远。

家和父母,一肩挑。家是自己幸福的港湾,必须要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。父母乃生命之源,感恩之心像烈火一样激励着自己。为了子女,父母自食其力,从不接受子女的接济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,是正真的、刻骨铭心的爱。作为女儿,她深深地懂得,只有把自己的家庭事物搞好,别让父母听到任何不快的消息,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安慰。她真正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,对上孝敬公婆,对下相夫教子,把家务事处理得井井有条,左右邻居无不羡慕。

不仅如此,她还周期性地备办一点东西,带领全家前往父母那里,做一顿饭,以尽孝心。父母看到女儿健健康康的一家人和睦相处,心里别提有多高兴。

随着孩子渐渐长大,她又着急了。为了孩子,她打起了买大套房的主意。

她就是这样,永不知足,富有同情心和感恩之心。她的精神永不平乏。

该文章由WP-AutoPost插件自动采集发布

原文地址:http://www.duanwenxue.com/article/4772059.html


发表回复

Go